转自:北京商报
作为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必经之路,红海在全球海运航线中作用重大。继多家航运企业陆续宣布停航红海航线之后,全球海运运价不断上涨,不少船只不得不改道而行。因此,全球能源市场正变得越来越本土化和区域化,往日全球化的能源贸易似乎正在“一分为二”,形成东西两大原油供应板块,而苏伊士运河已成为了分界点。
两大板块
随着红海危机的持续发酵和油轮运费的不断飙升,***4日报道称,全球正在形成东西两大原油供应板块。其中,西部板块以北大西洋盆地为中心,包括北海和地中海,避开红海、绕非洲好望角连接欧洲和中东,同时也跨大西洋连接欧洲与美洲。东部板块则经原油产地波斯湾向东,覆盖印度洋和东亚地区。
有交易商表示,上月一些欧洲炼油厂已停止***购伊拉克巴士拉原油,而许多欧洲交易商正在大举***购北海和圭亚那原油。数据分析公司克普勒的首席石油分析师卡托纳认为,在红海危机导致运输费用高企的情况下,相关企业根据物流情况作出商业选择是明智之举。
去年12月中旬以来,从中东至欧洲西北部港口的油船运费飙升约一半。受此影响,苏伊士运河商船的吞吐量降至近3年来最低水平。相关统计显示,截至1月14日,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轮每天通过苏伊士运河的7天移动平均值下降到49次。
克普勒在1月3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12月通过苏伊士运河的油轮运输量比2023年11月份下降了23%。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的降幅更为明显,分别下降了65%和73%。
这一切是因红海海运被扰乱的影响。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胡塞武装使用导弹和无人机多次袭击红海水域目标。去年12月开始,商船在这里频频遇袭,越来越多的货运公司决定停运该航线。
英国《全球贸易评论》分析称,起初胡塞武装在红海的袭击对象主要是集装箱货轮,油气运输船的通行相对稳定。但1月中下旬以来,胡塞武装针对油船的攻击在增多。有统计显示,1月中旬以来卡塔尔液化气运输船就再未通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1月下旬以来从科威特出发前往欧洲的油船也都避开红海和苏伊士运河航线。
推高成本
红海-苏伊士运河本是全球油气交易的要道。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苏伊士运河及苏麦德输油管道油气通行量大幅增加,主要由于中东与欧洲,及俄罗斯与印度等亚洲地区油气贸易往来更加密切。2023年上半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全球原油、成品油海运量比例达到12%和18.4%;液化天然气(LNG)运输量约占全球液化天然气贸易量的8%。
红海危机对航运成本的影响显而易见。***1月底报道称,从韩国到新加坡运输3.5万吨燃料的成本一周内飙升近一半,每天运输成本超过4.9万美元,创下2022年以来新高。与此同时,大型油船从中东向日本运输的成本也创下新高。绕行非洲好望角导致油船航程和航时增加,进而提高油船占用率,减少了可用的油船数量。因此,即便油船航行并不需要绕行好望角,也会因运力降低而导致燃料涨价。
国际能源署(IEA)表示,苏伊士运河石油运输中断的风险仍然很高,每天约有720万桶原油和成品油通过该航段,约占世界海运石油贸易的10%。胡塞武装阻塞的曼德海峡与霍尔木兹海峡不同,前者是通往苏伊士运河和欧洲的便捷通道,但它可以被替代,而后者本身就是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
近期全球油价也在上涨,去年12月以来布伦特原油涨幅约8%。从印度和中东地区运往欧洲的柴油和航油以及欧洲发往亚洲的石脑油(石油产品之一,又叫化工轻油、粗汽油)受红海危机影响最严重。亚洲地区的石脑油价格近期创下近两年来新高。整体而言,受成本影响,交易商更倾向于在本地和周边进行***购。
油价持稳
目前看来,红海危机短期内似乎难以终结,世界银行网站上月刊发的评论文章对危机的进一步影响深表担忧。文章认为,一般而言每年1月和2月是红海航运淡季,因为这段时间的需求并不旺盛。不过,到了3月和4月,全球贸易需求通常会更旺盛,如红海危机到3月和4月仍然持续,则将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其危害性可能不亚于***疫情期间的全球供应链危机。
瑞银集团大宗商品分析师Giovanni Staunovo表示,尽管进口渠道多样化仍有可能实现,但代价正变得更为高昂。除非能将成本转嫁给终端消费者,否则炼油厂的利润料会受到冲击。
“地缘政治现状并不利于能源贸易,”Surrey Clean Energy董事Adi Imsirovic指出,“如果我是买家,我会小心谨慎。这对炼油商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时期,尤其是对于亚洲炼油商而言——他们需要更加灵活。”
不过,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红海危机可能改变贸易格局,但原油总供给不会变化。尽管胡塞武装的行动对马士基等商业航运公司造成了一些破坏,但迄今为止,胡塞武装还袭击油轮和石油生产设施,部分原因是沙特和伊朗的关系出现缓和。OPEC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OPEC原油产量升至2670万桶/日,高于红海危机爆发前的2023年11月的2662.8万桶/日。
另外,OPEC以外的产油国产量增长明显。数据显示,美国、巴西、加拿大和圭亚那等国石油产量破纪录,仍在美国制裁下挣扎的伊朗每天石油出口甚至增加了50万桶左右。尽管北美遭遇寒潮,导致美国北达科他州的原油日产量下降了65万—70万桶,但是截至1月12日当周,美国原油产量还是攀升至1330万桶/日,创历史最高纪录。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则提到,此前国际能源署下调全球2024年石油需求增长预期,预计从100万桶/日下调至88万桶/日。这一调整印证了疲软的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以及能源效率的进步将对石油消费产生拖累的观点。国际油价的后续走势可能受到这一调整的影响。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赵天舒